新闻媒体改走智能化路线旨在人机协同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点击:[1]人次
新闻媒体改走智能化路线 旨在“人机协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式变革,媒介融合与互通互联成为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和机器的关系也随着技术壁垒的消除以及社会的数据化和媒介化而日益“亲密”。
从媒体智能化运动轨迹中,我们可以管窥机器新闻的先兆特点与演化路径。2012年,《华盛顿邮报》率先创造了“机器编辑”,通过“truthteller”的机器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并将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语音等信息与“打假”数据库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出警报。2014年初,《洛杉矶时报》采用的新闻自动生成系统仅用三分钟就将新闻稿完成并发表在网站上,成为第一家报道美国加州地震的媒体。随后,美联社宣布使用自动化技术报道公司业绩。今年,我国也开发出智能新闻采编系统,腾讯新闻2015年9月发表的一篇标题为《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的稿件引起许多媒体人的关注,原因是此报道末尾处的文章来源Dreamwriter是一款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根据语料库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从近几年我国的媒体转型发展来看,智能化媒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平台的智能化,更是深入到了整个新闻生产系统和传播场景之中,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智能化设备即将成为相互配合工作的“同事”。
技术逻辑:
人机协同的三个基本面向
这里我们谈到的未来媒体的智能演化包括:媒体与受众交流平台的智能化、媒体内容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媒体发布内容涉及的数据智能化。虽然媒体智能化的三个方面是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不同功能,但都是基于一种人机协同模式下新闻生产的自动化和新闻结构的智能化。机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执行着不同的任务。为深入了解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进路,我们有必要思考人机协同的技术逻辑导引的三个基本面向:
一是“采”——场景匹配。新闻是对现实图景的呈现,事件的物理空间与可视化场景体现出新闻的真实状态和视觉体验。对一些难以抵达的现场和角度,运用“机器人”进行拍摄采访,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新方向。默多克旗下的《日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时代华纳公司等传媒巨头几年前就开始使用具备拍摄功能的小型无人机采集新闻,以此重新定义“新闻体验”。2015年“9?3大阅兵”中央电视台也采用了先进的“天鹰”“飞猫”和“航拍陀螺仪”等智能设备,抓拍到记者难以拍摄到的镜头,未来在地震、雪灾、矿难、战争等危险事件中采访,“机器记者”大有用武之地。
1234下一页>